经济政策是一个整体。
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,需要的是一系列的政策举措,不仅需要宏观调控政策发力,还需要中观产业政策导向发力。这一系列的发力过程,从国新办安排的一系列高级别新闻发布会就可以观察出来。
9月24日,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”,出席的是央行行长潘功胜、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、证监会主席吴清,主要谈的是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取向;
10月12日,“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”,出席的是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和几位副部长,主要谈的是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取向;
10月17日,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”,出席的是住建部部长倪虹、财政部部长助理宋其超、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、央行副行长陶玲、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等,从宏观向中观过渡,主要谈的是:“牵一发动全身”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取向;
10月23日,“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”,出席的是工信部新闻发言人、总工程师赵志国和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,基本信息是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,但在问答中,更多还是把重心放在了新兴产业布局上。
这一系列高级别新闻发布会,回答和预示了在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之下,中观产业政策引导投资往哪里去的问题。
按照赵志国的介绍,扩大有效需求,包含方方面面,有加大智能家居家电消费;有加快落实汽车、电动自行车等以旧换新政策,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;有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,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;更要培育壮大低空经济、商业航天、生物制造等新产业新赛道。
也是在10月23日,根据国资委网站消息,《党建研究》日前刊发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称,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。文章提出,大力发展集成电路、高端装备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工业软件、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、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超前布局、梯次培育量子科技、核聚变、生物制造、6G等未来产业。
分析下来,无论是工信部还是国资委,产业政策的引导,全部都指向新质生产力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,还有国家层面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。
10月21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,提出要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。坚持多劳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、创新者多得,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尤其还要探索对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、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等。
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,不仅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的激励,更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有希望解决消费在GDP中比重不足的更深层次的问题,一方面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,一方面是促进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,打开了中国经济未来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空间。
宏观经济调控,货币和财政的应用,可以解决短期的增长波动问题,而产业政策的引导,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,则是中长期的结构性变化,是经济长期行稳致远的保证。
责任编辑:徐芸茜 主编:公培佳